國自然基金委掌門人竇賢康談科研資助:支持青年科學家,拓展科研邊界
竇賢康成為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掌門人”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推出了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和職業早期科學家——尤其是女性研究人員——改革舉措,包括拓展“杰出青年科學基金”(DYS)項目,該項目讓杰出青年科學家有機會探索自己選擇的研究方向。“杰青”項目可獲得五年的資助,而現在,其中不超過20%的項目可申請第二個五年支持。
竇賢康向Nature講述了他希望這些改革能取得哪些成效,以及他對推動中國擴大基礎研究投入的計劃。
1. 您認為國自然基金委今后幾年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國自然基金有兩大任務:資助基礎研究項目和支持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在國自然基金成立以來的近40年中,我們在這兩個任務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作為主任的首要工作是把之前的成功延續下去。
過去一年里,我們推出舉措擴大對青年科學家的資助和支持。我們在香港和澳門開放了“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我們還對有意開展基礎研究的臨床醫師引入了資助和評價體系。我們將申請“杰青”的女性年齡限制放寬3年至48歲,希望能鼓勵更多家庭負擔較重的女科學家。
我們還試點了幫助本科生啟動科研事業的資助項目。2023年,國自然基金共資助全國8所大學的129名本科生。最近,我們與德國科學基金會(DFG)探討了如何送這些本科生去參加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
2. 拓展“杰青”項目的動力是什么?
“杰青”是我們基金委最有影響力的人才培養項目。我們已經基于我們的科學標準遴選了最有潛力的青年學者,所以我們希望能延續這一項目。
特別要指出是,只有讓青年科學家感受到鼓勵和支持,他們才愿意長期投身于基礎研究。這些科學家如何才能創造出一個環境,讓他們能專注于研究并做出原始創新呢?
我們改革的宗旨是提供長期穩定的資助。
3. 您如何看待有人擔心,提高對最優秀科研人員的資助,會讓大量青年科研工作者更難獲得經費?
我不認為這兩件事是沖突的。每年“杰青”只有不到450項,所以是很有限的。2/3的國自然基金用于支持源于好奇心的研究。2023年,我們的青年科學基金和面上項目共資助了4萬多人,這些項目支持有發展潛力的科學家。從這些項目中,我們選出前1%的最有希望的青年研究員,進一步資助他們。
4. 對于科研大國來說,中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在GDP中的占比相對較低。您會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中國政府一直很重視基礎研究。2024年,政府的科技預算增加了10%,國自然基金委收到了363億元。自國自然基金自成立以來,從中央政府拿到的預算增長了約400倍。
我認為,中國對基礎科研的投入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私營領域的投入有限。我們有兩個擴大基礎科研資助的計劃,一個是向中央政府申請更多經費,另一個是與企業和當地政府共建基金,由雙方共同出資。比如,我們向這個聯合賬戶貢獻20%,企業或當地政府貢獻剩余的80%。
設立這些聯合基金為的是利用我們有限的資源,鼓勵更多投入。通過這種做法,我們能共同啟動基礎科研項目,最終惠及企業和當地政府。
5. 您計劃如何擴大基礎科研的國際合作?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基礎研究投入的增長,中國科研群體應更積極地加入國際合作,尤其是在生命與健康科學領域以及可持續發展。
去年,國自然基金委成立了國際科研資助部,鼓勵中國研究者開展國際合作,也鼓勵國外科學家來中國發展。
5月,我率領一個代表團參加了全球研究委員會(Global Research Council)年會,在會上與我們的國際同行做了很多交流。這類交流通常以擴大國際合作為目標,尤其在資助基礎研究方面。
此前,竇賢康主任曾于6月發表特刊文章,《以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支撐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4年第5期)。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一、同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基礎研究短板依然突出
一是基礎研究總體水平有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重大原創成果偏少。二是基礎研究投入總量不足,投入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比例近年來保持在6%左右,與世界主要科技發達國家的約15%有較大差距。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仍然偏低,僅為9%左右,而發達國家這一比重在35%以上。基礎研究資源的協同集聚比較欠缺,存在低效、重復、分散的問題。三是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我國缺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和能夠自主提出重大原創科學問題、建立理論體系、形成獨立學派的領軍科技人才。四是基礎研究支持和評價機制有待完善。基礎研究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智力密集性、過程長期性和結果不可預見性等特點,需要科學研判,建立差異化評價和穩定支持機制。但實際上長期穩定投入占比偏低,不利于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進行長期性潛心研究,導致產出重大原創成果的動能不足;“一刀切”的評價模式影響了“非共識”科學思想的萌發生長和轉化落地。
二、加強頂層設計和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總體布局
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前瞻性體現方向引領,科學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準確把握研究方向,鼓勵科學家勇闖科學“無人區”,勇做創新“開荒者”;戰略性強調重點擺位,將基礎研究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引導科研人員在關鍵領域和核心問題上攻堅克難,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系統性側重政策協同,加強不同目標、渠道、要素統籌。充分發揮自然科學基金主渠道功能,統籌部署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鼓勵自由探索,突出原創,加強對原創性、非共識、變革性研究思想的支持。推進應用基礎研究組織模式和機制創新,改革重大類型項目評審、立項和管理,加強科學基金項目與其他科技計劃的統籌銜接和密切協同。圍繞國家重大需求,聚焦戰略必爭領域,部署重大研究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重點專項,支持科研人員攻克關鍵技術背后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搶占科技制高點。優化學科布局,支持基礎學科、重點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全面均衡協調發展,推動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基礎科學體系。
三、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性制度
要破立并舉,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投入結構,提升科學基金質效,將寶貴的科技資源投給最具創新活力的一線科研人員。持續完善多元投入機制,發揮聯合基金引領撬動作用,引導地方政府、部門、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建立接受社會捐贈綠色通道。持續優化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建立戰略咨詢和科學決策機制,發揮咨詢委員會高水平專家和團隊專業學術判斷優勢,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完善基礎研究重大類型項目的組織、申請、評審和執行機制,構建公開征集與主動發現相結合的項目遴選機制。探索形成原創策源機制、重大科學問題協同攻關機制、基礎研究績效評價機制。持續優化項目和資金管理,給予依托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科研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堅持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建立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評價機制,針對基礎學科自身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評價和差異化管理。建立容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創新、不懼失敗,敢于挑戰高風險研究,勇于沖擊高水平難題,攀登科學高峰,引領未來科技發展。
四、構建體系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培育高水平基礎研究創新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努力構建覆蓋科研人員職業生涯的全鏈條資助體系,加強科學基金人才項目改革,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基礎研究先鋒力量。前移資助端口,繼續開展優秀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資助試點,加強科研鍛煉,提升科研素養,培育基礎研究后備力量。優化杰青項目資助管理機制,開展杰青項目結題分級評價及延續資助改革,破除“帽子化”“終身制”等問題,推動人才項目回歸科研本位,給予優秀項目負責人長周期穩定支持。優化基礎科學研究中心項目資助機制,單設賽道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擔重任、當主角,培育造就一批具備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和科技領軍人才。
五、研發先進基礎研究平臺,實現關鍵技術和核心數據自主可控
加強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立世界級研究平臺,打好科研儀器設備、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國產化攻堅戰,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切實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維護科技安全。聚焦新一輪科技革命重大方向,瞄準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科學,布局建設科學數據中心,前瞻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加大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資助力度,鼓勵優勢團隊以探索科學前沿為牽引加強科學儀器設備研制,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多利器、重器。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多層次科研設施與儀器共享服務網絡,完善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的法律、規范、標準,有效打破設備和數據壁壘,連通“信息孤島”,最大限度發揮平臺價值作用。建設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構建安全可靠的國家科技文獻開源社區,做強做優外文期刊Fundamental Research,培育世界一流科學期刊,鼓勵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國期刊、平臺上發表及開發利用,解決基礎研究“兩頭在外”問題,讓廣大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